一、湖泊的分類
(一)按成因分
1、構(gòu)造湖
(1)成因:是在地殼內(nèi)力作用斷裂下陷形成的構(gòu)造盆地上經(jīng)儲水而形成的湖泊。
(2)特點:湖形狹長、湖岸陡峭、水深而清澈。
(3)例子:貝加爾湖;著名的東非大裂谷沿線的馬拉維湖、坦噶尼喀湖、維多利亞湖;云南高原上的滇池、洱海和撫仙湖;青海湖、新疆喀納斯湖等。
2、火山口湖
(1)成因:火山噴發(fā)后在火山頂部留下火山口,之后積水而成。
(2)特點:形狀是圓形或橢圓形,湖岸陡峭,湖水深不可測
(3)例子:長白山天池深達373米,為我國第一深水湖泊。
3、冰川湖
(1)成因:是由冰川侵蝕形成的坑洼積水而成的湖泊。
(2)例子:新疆天山天池、北美五大湖、芬蘭、瑞典的許多湖泊等。
4、堰塞湖
(1)成因:由火山噴出的巖漿、地震引起的山崩和冰川與泥石流引起的滑坡等堵塞河道,上部河段積水成湖。
(2)危害:一旦決口會造成下游受洪水影響。
(3)例子:由火山噴出的巖漿堵塞河道形成的五大連池、鏡泊湖等。
5、海跡湖
(1)成因:原為海域的一部分,后灣口處由于板塊擠壓或泥沙沉積而將海灣與海洋分隔開而成為湖泊,包括潟[xì]湖、殘跡湖等。
(2)例子:
潟[xì]湖:約在數(shù)千年前,杭州的西湖還是與錢塘江相連的一片淺海海灣,以后由于海潮和河流挾帶的泥沙不斷在灣口附近沉積,使海灣與海洋完全分離,海水經(jīng)逐漸淡水才形成今日的西湖。
里海與咸海、地中海、黑海、亞速海等,原來都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經(jīng)過板塊擠壓,海陸演變,古地中海逐漸縮小,上述各海也多次改變它們的輪廓、面積和深度。所以,今天的里海是古地中海殘存的一部分,地理學(xué)家稱之為“海跡湖”。因此,人們就把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湖稱為“里?!绷恕?/p>
6、河成湖
(1)成因:由于河流擺動和改道而形成的湖泊。
(2)例子:
它又可分為三類:一是由于河流擺動,其天然堤堵塞支流而潴水(zhū shuǐ ,是指蓄水。)成湖。如鄱陽湖、洞庭湖、太湖等。二是由于河流本身被外來泥沙淤塞,水流宣泄不暢,潴水成湖。如蘇魯邊境的南四湖等。三是在平原地區(qū)流淌的河流,河曲發(fā)育,隨著流水對河面的沖刷與侵蝕,河流愈來愈曲,最后導(dǎo)致河流自然截彎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徑直流去,原來彎曲的河道被廢棄,形成湖泊,因這種湖泊的形狀恰似牛軛,故稱之為牛軛湖[niú è hú]。如內(nèi)蒙古的烏梁素海。
此外還有風(fēng)成湖(如:敦煌附近的月牙湖),人工湖等。
(二)按鹽度分類
淡水湖和咸水湖
1、判斷方法
(1)鹽度=鹽類物質(zhì)/鹽類物質(zhì)+淡水*1000‰
大于24.7‰的為咸水湖。小于1‰的為淡水湖。
(2)湖水只進不出多為咸水湖,湖水有進有出多為淡水湖。
(3)內(nèi)陸湖多為咸水湖,外流湖多為淡水湖。
(4)與等高線結(jié)合判斷
規(guī)律:河流流向與等高線突出方向相反
2、影響湖泊鹽類物質(zhì)的因素
規(guī)律:鹽類物質(zhì)增多,鹽度上升;鹽類物質(zhì)減少,鹽度下降。
(1)河流帶來鹽分;
(2)湖水的流通性(湖水只進不出多為咸水湖,湖水有進有出多為淡水湖。);
(3)湖泊形狀;
(4)是否早期形成于海洋;
(5)地形是否閉塞。
3、影響湖泊淡水的因素
規(guī)律:淡水增多,鹽度下降;淡水減少,鹽度上升。
(1)氣溫——蒸發(fā)
氣溫高,蒸發(fā)強;氣溫低,蒸發(fā)弱。
(2)補給形式
如:降水、冰雪融水、河流水、地下水等。
(3)湖水結(jié)冰和融冰
湖水結(jié)冰,淡水減少;湖水融冰,淡水增多。
10